招人难留人艰,“新国标”降低门槛至“无学历要求”
居家养老、机构养老是我国目前主要的养老方式,无论选择哪种方式都离不开养老护理员这一岗位的支持。记者在浙江、贵州等地调研发现,养老护理员数量缺口巨大,增加了社会养老服务供给压力。
养老服务业人员短缺不仅在民营机构存在,一些公办机构或医养结合的体制内服务场所也有类似问题。贵州省贵阳市世纪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公共卫生工作负责人杨晓芳表示,社区医疗养老服务比其他工作要繁杂,这是一个服务群体庞大、需求比较多样且周期较长的工作。
为吸纳更多人从事养老护理工作,缓解人才短缺困境,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民政部近日联合颁布《养老护理员国家职业技能标准(2019年版)》,“新国标”较2011年版标准,将从业人员的“普通受教育程度”由“初中毕业”调整为“无学历要求”;明确未取得小学毕业证书的考生,理论知识考试可采用口试的方式,主要考核从业人员从事本职业应掌握的基本要求和相关知识。
三大“无形门槛”阻碍人才“入行”
缺口巨大的养老护理员为何存在如此引才困境?多位养老行业从业者和行业专家表示,三大“无形门槛”成为护理员入行的“拦路虎”。
职业前景不明,成长空间小。不少离开养老服务行业的年轻从业者表示,“钱景”和前景都不明确坚定了他们离开的决心。对年轻人来说,在这个行业未来他们要走怎样的职业道路,比如能够取得怎样的资质,或获得多高的社会地位和报酬都看不清楚。
养老行业及其相关专业都比较新,社会对职业和行业的认可度不高,行业发展水平也参差不齐,一定程度上加剧了人才的流失。
除技能要求之外,耐心、责任心等职业素养门槛更高。近年来,养老机构护理服务人员虐待老人的报道不时见诸报端,反映出少数养老护理员的职业素养较低、法制意识淡薄。贵阳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社会工作系教师龚妮表示,学历要求虽然可以降低,但从业者的职业素养门槛其实并没有下降。
提高职业“吸引力”还需补足多方面“功课”
除了制度上的补贴支持,还应该加快行业职业技能认证,为从业者提供更加“硬核”的技能支撑,当前职业教育正在推行“1+X”技能证书认证,已经把老年照护等纳入认证范围。
养老护理员行业的成长,同时需要社会力量多方参与,探索养老护理员发展新模式,例如制定一套职业行为规范,既对养老护理员职业技能提供标准,又对养老护理员行业整体的道德水平和服务意识做出要求。